中太建設集團前身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基建工程兵352團,1966年組建,1985年集體轉業地方。幾十年來,集團公司始終堅持與時俱進、創新發展的理念,遵循“落實責任是企業最關鍵流程、承擔責任是員工最重要使命”宗旨,以承擔社會責任為己任,面對風雨突變的國內外建筑市場,不斷調整戰略軌跡和方向,歷經半個世紀的改革與發展,實現了由軍到工、傳統國企向股份制現代企業的華麗轉身,穩健地發展成為一個集建設安裝、建筑設計、裝飾裝潢、土石方、鋼結構、地基基礎、市政道橋、消防工程和建筑幕墻等為一體的綜合性特大型企業集團。
集團公司擁有生產經營性固定資產46億元,各種機械設備16000余臺件;員工總人數10余萬人,各類專業技術人員7000余人;下設14個工程局,200多個分支機構遍布國內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及利比亞、俄羅斯、澳大利亞、沙特、阿聯酋、蒙古、尼泊爾等國家;國內市場覆蓋率省級達到了100%,地級市達到了52%。
集團公司連續四年進入全國建筑企業百強,連續兩年躋身中國企業500強;2012年在“中國建筑業100強企業行業排名”中位列第五。
集團公司具有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核準的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總承包特級資質和國家對國外承包工程資格,同時具有市政公用工程施工總承包、建筑裝飾裝修、鋼結構、機電設備安裝、城市及道路照明、地基與基礎和建筑幕墻工程等17項專業承包壹級資質。集團公司先后參與承建了國防科技、水利水電、扶貧開發、災后重建、海外援建等多項國家、地方重點工程建設項目,有1200多項工程被評為優質工程,400多項工程獲得國家優質工程、總參優質工程以及安濟杯、黃鶴杯、天府杯和龍江杯等榮譽。不懈的努力和輝煌的業績為企業在海內外建筑領域贏得了“建筑鐵軍”的美譽。2011年,中太建設集團完成任務承接404億元,實現產值達216億元;2012年,預計完成任務承接超600億元,實現產值300億元。
在企業不斷發展壯大的同時,中太建設集團始終堅持承擔社會責任與企業可持續健康發展相結合,高揚“社會責任”的旗幟。
多年來,集團公司先后投資5億多元,完成廊坊市區臨街美化和河北廊坊現代服務產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任務;投資6000多萬元,建立了一所“老年關愛”醫院,使1000多位老人得到照顧和臨終關懷。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強烈地震,在人民生命財產遭受嚴重損失的關鍵時刻,中太人放棄在四川7億元工程項目的任務承接,第一時間投身于搶險救災和過渡安置房的援建工作之中。
2008年5月25日,胡錦濤總書記親臨集團公司視察,并親自為整裝待發的奔赴四川的突擊隊員壯行。集團公司董事局主席李文健親赴援建一線,組織帶領3000多名搶險援建突擊隊員,克服氣侯環境極度惡劣、生活條件異常艱苦的重重困難,三進災區,圓滿完成了抗震救災和過渡安置房援建任務,兌現了向總書記立下的“軍令狀”。集團公司被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聯合授予“全國抗震救災英雄集體”榮譽稱號。在抗震救災取得階段性勝利后,中太建設集團迅速投身于災后重建工作,分別承建了四川平武飛龍橋加固項目、汶川大禹故里文化景區建設項目及學校、醫院等多個援建工程,主動為災區建設減免工程費用數百萬元,充分展現出敢于拼搏、無私奉獻的企業風采。在承接西藏自然科學博物館及西藏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施工過程中,集團公司董事局主席李文健親自視察工地,組織和指導集團所屬西藏分公司免費為當地農牧民提供技能培訓、為貧困家庭捐資捐物、走訪慰問當地維穩部隊和駐軍,用實際行動促進了民族團結,維護地區穩定與安寧,得到了當地黨委和政府的高度贊揚。
作為一個全國性的企業,中太建設集團努力創造就業環境,廣泛吸納大學畢業生和農村富余勞動力就業。集團在全國31個省市分布著200多個分支機構和幾千個工程項目,每年為社會創造10萬人的就業崗位,總部及全國所屬公司年納稅費總額超10億元,連續多年被政府評為“利稅明星企業”。2009年,全國民營企業創造社會就業人員排名數據統計,中太建設集團位列第10名,被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中華全國總工會、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聯合評為“全國就業與社會保障先進民營企業”。
“力爭五年之內,將中太打造成一個全球性的企業集團,挺身進入世界500強”是中太建設集團下一步的發展方向。未來的中太建設集團,將進一步搶抓機遇、深化改革、調整體制,依托傳統房建產業基礎,瞄準海外市場,實施BT項目,不斷提高“兩個效益”(社會效益和企業效益),打造“兩個品牌”(企業品牌和黨建品牌),增強“兩個實力”(軟實力和硬實力),做大“兩個市場”(國內市場和國外市場),勇于承擔社會責任,為振興和繁榮河北經濟、實現“百年中太、強企富民”目標再立新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