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語】“忙忙碌碌”并不代表一些事情正在高效地運作,有可能只是浮于表面的“瞎忙”;而一群人的忙碌也并非常理之中的“人多力量大”,甚至會大大地降低生產率;那么,該如何避免這樣的現象發生?
在一個辦公室里,我們看到的情景是,大部分年輕員工都在電腦桌旁忙碌,干著一些跟工作沒有太大關系的事情,看上去又很忙的樣子。
忙碌的兢兢業業的無聊,變成了人們工作中的主流事件。幾年前,《哈佛商業評論》上發表了一篇文章,名為“留神你忙碌的員工,也許他們無所事事”。在美國,員工每天花在與工作無關的網絡閑逛上的時間是90分鐘。
帕金森法則中講到,雇用的人越多,工作的效率就越低。德國心理學家林格爾曼做過一個拔河實驗。就是組織一些人,分別以一人、二人、三人和八人為小組進行拔河,然后用測力器測量并記錄他們在不同群體下用力的情況,得出的結論讓人大吃一驚:一對一地拔河的時候,拉力是63公斤;二人一組拔河的時候,拉力是118公斤,平均每個人的拉力是59公斤;三人一組拔河時拉力是160公斤,每人的拉力平均是53公斤;8人組的拉力是248公斤,每人的拉力是31公斤。由此他得出一個結論:責任分散,導致人多力量小。
常言道“人多力量大”,總的力量是大了,但每個人出的力量就小了。責任分散導致每個人的生產力遞減。所以,在單獨完成任務的情況下,人們的責任感會比較強,也會努力地投入工作。中國古代有一個寓言,講的就是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
還有一個非正式的人力資源的定律:一半的員工,兩倍的工資,三倍的效率。一個公司砍掉一半的人,給每個人的工資增加一倍,剩下的人能發揮三倍的效率。
現在總說要保就業率,不要讓大家都失業。但是,站在企業主的角度來說,可以把公司員工總數砍掉1/3,看看會有什么結果;或者消除看似兢兢業業的無所事事的現象,生產率也許會大大地提高。
即使出工不出力、圍繞著領導進行忠誠比賽等等現象都消除了,還有一個很要命的東西,這在管理心理學上叫群體思維。
一個朋友說,他們公司經營得還不錯,雖然經濟不太景氣,但是業績還行。他們有一次專門在上海開會,總結上半年的工作,領導說到員工遲到、早退這些常規的管理話題,很沉悶的會場一下子活躍起來了。大家開始討論采取什么樣的措施懲罰那些遲到、早退的人,足足討論了一個小時。大家非常興奮,興奮之余才發現跑題了,召集這么多的中高層來到上海成本很高,包括機票、賓館住宿費等。開了5個小時會,卻用一個小時來討論遲到、早退的問題,這就是一個群體思維的現象。為了避免沖突、避免接觸實質性的問題,大家就會形成一種默契,不去碰那些關鍵問題。但坐在一起總要有話可說,什么樣的東西是最能讓大家有話可說而且無傷大雅呢?就是那些小問題,這就是所謂的群體思維對管理者的影響。這導致了看不見的低效率,也是讓整個企業的生產力打折扣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職場當中充斥著種種沒有效率的行為。德魯克說,一切低效率都源于目標不明確。我偶爾幫一些企業做顧問,經常問一些上市公司的總裁,他們認為公司到底是做什么的。所有高管講出來的目標都不一樣。他們的戰略明確不明確,在整個管理團隊當中有沒有共同的愿景——有共同的愿景才可能在戰略上達成一種共識。如果沒有愿景,大家雖然在說同一套話,但想的是不一樣的事情。所以開董事會的時候,大家會就同一個問題自說自話,假裝就同一個問題表述自己的心情。
即使戰略很明確,如果不分解成一個個步驟、一個個關鍵指標,也執行不下去,也會導致低效率。所以在大的戰略下,要考慮實現這個戰略應該怎么做,并一直細化下去。年度戰略在每一個部門該怎么做,部門又分解到每個人,每個人把年度、季度、月度的都分得很清楚,一直要落實到每一天要干什么。一個很勤奮的人,如果沒有明確的目標,不知道該干什么,很容易就會心情閑散地度過一天,即使不在網上逛,也可以坐在那兒浮想聯翩,將大量的時間花在意識流上。
提高效率有一個很重要的方法,就是目標明確,然后把目標分解,從時間上來說,由年分解到季度,由季度分解到月,由月分解到天。對團隊來說,從大公司分到一個部門,由部門分到小部門,由小部門分到個人。
同樣的事,除了這種時間的分法,還有項目的分法。管理一個項目有確定因素和不確定因素,但是要避免項目滑坡,一定會有一個“deadline”(最后期限)。如果沒有這個,就可以無限期地拖下去。即使寫一篇文章,如果沒有一個確定的期限,可能寫一輩子也寫不出來,因為永遠是在思考當中。沒有“deadline”,人的惰性是非常強的。管理本身就是對人性的不信任,是對人性弱點的限制和引導。
媒體行業就是一個比較有效率的行業,因為它到時間就得出活兒。許多做過傳媒的人進入其他行業會瘋掉,不理解那么簡單的事情可以干一個月,比如寫一個報告或者寫一個年終總結,有些單位可以拿出一周來寫。同樣的寫稿量交給一個記者,兩個小時就寫出來了。如果放在高考期間,半個小時寫一篇千把字的文章也能寫出來。人們的工作沒有效率,是因為沒有一個“deadline”的限制。
要把大目標分解成一個個小目標,否則就無法度量,更加無法管理。一切的非管理狀態必然導致低效率,而低效率、非管理狀態則源于目標的缺失。
人的能量如果沒有經過督導、沒有一個目標的指引,就會做布朗運動,無結果、無目標地耗散,這就是閑逛。無論在生活還是在工作當中,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管理者在服務器里一查,就知道公司的工作效率到底有多高。應該感到慚愧的不是員工,而是管理者。作為一個管理者,如果沒有給他們非常明確的大目標之下的小目標,沒有把年度議程分解成每日議程,沒有給員工一個很清晰的指引,那么人性都有弱點,員工必然會閑逛起來。
100%的公司員工,貌似很忙碌的白領們,上班時大多在網絡上閑逛,少則一小時,多則七八個小時。這種情況,在未來是有所扭轉和收斂,還是沒有什么辦法修正,關鍵在于老板的意志。有一位千人企業的老板,看了《留神你忙碌的員工,也許他們無所事事》這篇文章以后,寫信求作者給他建議,怎么才能夠管理這些看似忙碌、實則無所事事的員工。作者給了他一個很簡單的建議:限制員工的私人空間,閑逛的時間就會少得多。具體的建議就是從每人一臺電腦變成兩個人一臺電腦,甚至可以兩個人一張辦公桌。
如果兩個人共用一臺電腦,有很多事情就必須在這一臺電腦上解決。即使這臺電腦此時歸某一個人使用,他也不大可能去閑逛,因為隨時有可能被別人看見。所以,這個老板聽了作者的建議以后,把自己公司的電腦減少了一半,工作效率果然就提高了好多。以前一份報告需要很長時間,但調整后并不需要那么多時間,效率大大提高了。
絕大部分白領在一天之中,根本不需要8個小時用電腦,給1小時也能把當天要寫的東西寫完。這說明絕大部分員工都不應該抱怨老板,應該心存感激——老板給了自己雙份工資。
德魯克說,他最大的貢獻是提出了“目標管理”(managementby objective)的概念,簡稱MBO。通常人們認為,管理就是由誰來管理誰,那么,誰來管理管理者呢?如果管理者本身是一個沒有自我管理能力的人,他怎么可能去管理別人呢?德魯克不喜歡用“manager”這個詞,在美國, “manager”主要是指過去南方種植園的監工和北方紡紗廠的工頭,他們主要的管理工具是鞭子,鞭子底下是不可能出效率的。人們在探討管理問題時都犯了一個錯誤,忘記了管理到底該由誰來做。德魯克獨具慧眼地發現,應該用目標來管理。管理者清楚目標,知道該做什么,再讓別人去實現要達到的目標。把這個目標分解到下面的人,一級一級地分解,如果每一個人的目標都非常清晰,由目標來引導他,而不是用一些所謂管、卡、壓的外在手段來強制,因為在那種情況下,其實還是低效率的。由此可見,由管理者來管理的思維是不對的,真正卓有成效的管理必須要由目標來管理。
管理者不要試圖管理員工的行為,而要管理他們的結果,管理他們的目標,讓他們自發地形成一種規劃的能力,自己去成長和進步。最重要的是要讓他們成為自己的管理者。德魯克在重要著作《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中提出,管理的首要問題是管理者的自我管理,要達到一個公司最終的高效率,是讓每一個員工都成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而不是用各種巧妙的方式對老板進行順從比賽、忠誠比賽、各種偽裝比賽等。(總裁辦公室 李曉輝轉載 吳伯凡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