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鋼結構公司下料班班長尹賀林

無論是烈日炎炎的夏日,還是寒風凜冽的冬天,每天清晨七點半,中太鋼結構的生產車間里,都會準時地看到一個清瘦而忙碌的身影,檢查機器設備、制定晨會計劃……這是他每天的習慣性動作,光陰輪轉,一堅持就是將近30個年頭。他,就是公司下料班班長尹賀林。
堅守與堅持,在于對工作的高度負責
堅守有兩種,一種是身體的堅守,這種堅守可以人在心不在;第二種是心的堅守,這種堅守人在心亦在。身體的堅守不難,難的是心的堅守;而要十數年持之以恒做到心的堅守則更屬不易。難能可貴的是,尹賀林做到了這樣的堅守。
尹賀林, 1978年入伍,1982年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從1993年進入公司到現在,工作兢兢業業,始終保持著一名軍人,一名老黨員的優良傳統和本色。憑著在部隊練就的過硬作風,在鋼結構公司這個新戰場一干也已經十余載。他矢志不渝、誠信履職的工作作風及嚴謹的工作態度,贏得了領導和同事的一致好評。他用無悔的青春和辛勤的汗水詮釋著一名共產黨員的堅韌本色。
一支部隊勇往直前,靠的是指揮官的韜略在胸和身先士卒;一個班組拼搏進取,靠的是班組長的傾心管理和身體力行。作為一名黨員班長,尹賀林時刻履行自己的承諾,帶領班組成員攻堅克難,為公司安全生產把好“裁剪”關。他技術全面,工作要求高,無論下料班的哪個工序,他都操作嫻熟,哪兒出現故障,他就出現在那兒。車間里,任何一個班組遇到解決不了的難題,都會找來他商量。每次他都會熱心地和大家一起想辦法去解決。去年,某工程的構件加工過程中,由于施工圖紙的變更而導致部分連接板半成品無法使用,如果作為廢品處理,將給公司帶來巨大的損失。尹賀林利用業余時間,鉆研革新加工工藝,將這批連接板進行重新加工,使得這批連接板可以重新使用于構件的其他部分,直接為公司挽回巨額損失。而且,在實際的生產中,尹賀林每天都利用業余時間刻苦研究各項工藝,解決了多個生產過程中碰到的難題。現有的多數控切割技術的電腦程序無法完全滿足實際需要,在加工過程中會遇到各種無法完成的技術難題而使工作暫停。尹賀經過刻苦研究,反復試驗,革新電腦程序,使得異形板加工、切割小車行程的限制等多個難題得以解決,為公司增產增效。
堅守與激勵,在于身教重于言傳
“打鐵先須自身硬”,尹賀林始終把這句話作為自己的座右銘。幾年來,他時刻以一名老工人、老班長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每當工作線上出現急、難、險、重的任務,大家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他常拿自己親身經歷的活生生案例給班組員工講安全常識。他常說,既然我們選擇了這份工作,就要拿出十二分的努力去認真對待。工作中他是個容不得一絲疏忽的人,他嚴抓安全生產,經常去各個崗位巡檢,多年來的工作實踐,他學會了“望、聞、問、切”,望——勤跑現場查看;聞——細聽設備運轉聲音;問——經常現場了解有關情況;切——對生產中出現的問題先作出判斷,再與技術員和其他領導一道分析探討,成為了班員們佩服的一位“生產郎中”。
每次車間下達的任務他都帶領工友按時高效完成。他常說,當班的事情能完成的,不要留到下一班來完成,這是體現一個人是否敬業和工作能力的問題。在質量標準化建設中,尹賀林總是說:“工程質量只有認真控制才能達到滿意效果。”因此,每次開工前,他都要開晨會仔細布置任務,還監督工友下料時的角度是否正確,及時發現問題避免錯誤發生。他還充分利用業余時間學習專業技能,總是邊干、邊學、邊教;他不僅自己把專業技能學精深化,還影響帶動班組成員學技術、練業務,在班組形成了用標準、學標準和干標準活的良好風氣。正是因為尹賀林對工作精益求精的態度,他所帶的班組每次施工都一次驗收達標,杜絕了返工現象,班組工程質量達到了“精品”,實現了動態達標。同時,他還帶頭細算“成本賬”,一說起降低成本的訣竅,他總是津津樂道:“一是控制消耗,把下料角度規劃好;二是注重節約,能回收復用的材料,絕不領用新的。”今年以來,他所帶的班組節約及回收復用率占到工區總數的30%,為公司的降耗增效立下了汗馬功勞。
堅守與奮斗,在于平凡中的大愛
正是有了為公司盡職盡忠的思想支撐,才有了尹賀林這么多年來的堅守。這樣的堅守就是一個亮點。其光也許不怎么強,但它凸顯在尹賀林的行動中,一直在閃爍。在工作中,他淳厚質樸、勇于擔當、無私奉獻,從來不擺老資格,而是身先士卒、關心員工,象一位大哥,成為了班里名符其實的“主心骨”。“不丟下任何一個人”,這是尹賀林的班組管理理念。走進班組成員生活,與班組成員交心,是他長年養成的習慣。他認為沒有管理不好的班員,只有不會管理的班長。有時班員工作積極性不高,他先反思自己工作方法不對,然后再想法弄清楚員工心里想什么,找準原因,再有針對性地做工作。在工作中看到班員遇到什么難事,他總是第一個伸出援手。在他的倡導下,他所帶領的班組形成了團互助的良好風氣。有一次,班內一名工友愛人生病,高額的醫療費用讓這個剛組建起來的小家不堪重負,尹賀林得知情況后,及時和車間其他工友取得溝通,組織大家為其募捐,極大地緩解了該工友的生活壓力,使其放下了思想包袱,重新鼓起了生活的勇氣。另一名工友生病住在醫院,大家都去看望,尹賀林忙上忙下,買飯、送飯。無意間聽說工友需要輸血。尹賀林把身上帶的錢全部留給了工友的家屬,從醫院出來后還跑到街上的流動獻血車上獻血。
因為平凡,所以動人。沒有驚天動地的事跡,有的只是比別人對工作多一份的熱愛。
從部隊轉業至今,一晃三十年,對于尹賀林的這種堅守,妻子難免也會時有抱怨。這么多年,尹賀林一直住在單位的單身筒子樓里,和家人一直分隔兩地。家里的大事小情都是妻子一人承擔,面對著妻子日漸憔悴的面龐,尹賀林心里不是滋味,“這么多年,難為她一個人了……”,但是一想到公司和班組的生產進度,他總是把心狠了又狠,舍小家為大家,長年累月的泡在車間、工地……
說起這些,尹賀林覺得也有愧女兒。在女兒逐漸成長的歲月里,他因忙于工作,沒能陪伴左右。當女兒長大成人要結婚時,他因為公司工程進度緊張,愣是瞞著領導和工友默默堅守在崗位上,直到處理完手頭的工作才回家。為這次“失職”,尹賀林事后沒少向女兒以笑致歉,最后就像妻子原諒他一樣,他也得到了女兒的諒解。
其實尹賀林何嘗不想多回家,與妻子女兒共享溫馨的居家之樂,只因他心系公司,想到自己是黨員,是班組的“排頭兵”,只能作出這樣的取舍。在他憨厚的面龐上,靦腆的笑容里,無盡的辛酸與汗水背后,是一摞摞紅底金字的榮譽證書,在一個老黨員的無悔堅守里,招展成一面面獵獵迎風的鮮紅黨旗,陽光下那金黃的鐮與鋤閃耀著催人奮進的光芒,熠熠生輝。(王晶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