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項目帶動建筑企業戰略轉型新格局 |
——看中太集團困境中破繭成蝶 |
2012年以來,建筑市場遭遇了一場沒有期限的“寒冬”。金融危機、政府限購、市場萎靡、融資難……等一系列問題接踵而來。任務承接、產值利潤等諸多數字下降,企業生存環境狀況更加艱難。
建筑企業出路在哪里?轉型升級是建筑企業不得不跨越的“一道坎”。 中太建設集團用行動給出的答案是,實施BT項目,構建企業戰略轉型升級新格局,實現建筑企業商業模式的新突破。
BT項目是建筑業“藍海”
“在依托傳統建筑產業的基礎上,圍繞“三個跨越”和“四個一體化”,進軍BT 項目領域,完成從傳統的建筑承建企業向建筑投、融資企業戰略轉變和轉型升級,最終實現建筑產業縱向一體化的科技型企業集團。” 中太建設集團董事局主席李文健對企業發展戰略軌跡的描述清晰明了。
BT項目一般為政府擬建的基礎設施或公用事業項目。BT項目簡單理解,就是‘交鑰匙’工程。與傳統的工程承包項目不同,實施BT項目建設,需要建設企業采用前期融資、投資、建設,移交方式進行。而政府則以土地證、財政預算資金等多種形式擔保,向企業支付項目總投資加上合理收益,待建設完畢,驗收合格后回購。” 大型建筑企業因自身資金雄厚、融資能力強、融資渠道多等優勢,也正應對BT項目建設周期較長、對資金需求量較大的特點。
建筑企業實施BT項目,實現的是一種“角色轉換”,即從施工方轉變為集設計、施工為一體的項目發包方,擁有更多的話語權和自主權。從利潤角度講,企業實施BT項目,能統籌、安排、協調調動企業、社會整體資源,在前期科學規劃設計的基礎上,可有效降低施工中多項成本,全面掌控施工管理,從而獲得比傳統承包項目較高的利潤空間。
“傳統房建項目好比是公路上行駛的汽車,而BT項目好比是天空飛翔的飛機。高出一步,就會海闊天空。” 2011年,中太建設集團投資建設BT項目12個,總額達31.57億元。
2012年5月30日,昆明市委副書記、市長張祖林在昆明市會見中太建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李文健一行,雙方就昆明市保障房項目建設、民生工程、以及各項基礎設施、市政工程和旅游產業等BT項目開展合作,共同簽署戰略合作協議。8月初,由中太建設集團投資4.5億元的湖南株洲南州新區骨干路網工程BT項目開工。與此同時,山東濰坊、廣東珠海、湖北武漢及尼泊爾、蒙古等國內外多個BT項目均在考察推進中。
BT項目,傳統建筑領域的“藍海”。它使建筑產業鏈前移,讓建筑企業有了更大的發展空間。
品牌實力是基礎
“融資能力是實施BT項目的核心競爭力”李文健這樣認為。
盡管國家多次出臺政策,鼓勵銀行給予優惠政策,扶持幫助中小企業發展,但銀行利潤的誘惑和鑒于風險掌控的顧慮,中小企業的“融資難”問題,從來沒有得到緩解。“財務狀況、經營狀況、股東構成情況、市場品牌影響力、信用評級情況以及企業實力排名,金融系統對融資企業前期每一項指標的盡職調查,都非常規范詳細”。而在大多人看來,一般的中小型企業根本就邁不過這第一道“門檻”。
特別是在實施市政基礎設施、民生工程等BT項目過程中,有實力的大企業搶盡先機。因為政府和銀行的青睞,超強的融資能力,讓他們牢牢掌握著“BT”領域的各項總承包資源。
中太建設集團堅持“打中太牌、走全國路、謀海外財”的戰略發展定位,充分利用1+16模式(一個特級資質和16個專業一級資質)的資質優勢和企業品牌實力,年承接任務達到六百億元,千余個工程項目遍布全國31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連續四年進入中國建筑業百強企業(據國家統計局行業發展中心發布,2011年中太建設集團在全國建筑行業排名第五位);連續兩年躋身中國企業500強行列。依靠企業的品牌影響力,2011年,中太建設集團先后獲得銀行授信總額多達45億元人民幣。
“未來的建筑業市場,將是總承包建筑大鱷們展示雄姿、博弈的戰場。”
根據國家相關數據統計,由于外需市場疲軟及資源、環境、人口等因素的約束,導致東部地區發展速度下降;西部地區具備較好的資源條件,又是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的主要地區,“東慢西快”已經成為發展趨勢。
“從建筑安裝業務向鐵路工程業務跨越;從建筑安裝業務向市政府投資的污水處理、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跨越;從建筑安裝業務向設計施工總承包項目跨越。”和“設計施工一體化;資本運營與生產經營一體化;投資與生產一體化;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一體化。”
圍繞這一發展戰略,中太建設集團圈定了自己的發展方向和范圍:除去眾所周知的珠三角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和京津冀環渤海灣城市群之外,更加關注中國區域格局出現的“第四極”,即:一是以成都、重慶為核心的經濟區,;二是以武漢、長株潭、南昌為支點的中三角區域(長沙、湖南、湖北、南昌,發展非常快,形成經濟發展帶);三是以鄭州、洛陽為核心的小中原經濟區和鄭州、太原、西安為支點的大中原經濟區;四是以大連沈陽為核心的沈大經濟帶以及新疆、西藏等國家鼓勵投資的經濟熱點地區。
2012年8月,中太建設集團與江蘇無錫市政府成立了中太昌潤市政建設置業公司,隨后簽署了5個多億的BT投資項目。
“政府有資源、企業有實力和能力,BT項目就是一個雙贏、多贏的結果。”從承包方到發包方的“角色轉換”,是企業品牌和實力的象征。
近日,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出通知,鼓勵民資資本參與市政公用設施的建設和運營。通知規定,民間資本可以采取獨資、合資合作、資產收購以及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模式等多種形式進入市政公用事業領域。
天時、地利、人和,憑借著集團幾十年來在傳統建筑方面所積累的資質、技術、科技管理等優勢、覆蓋海內外的市場渠道和信息,中國企業500強的品牌影響力以及BT市場目前的成熟準入時機等諸多因素,“政企聯姻”、“形式多樣”的BT模式,將進一步加快推動中太的戰略轉型升級步伐,使企業未來的經營領域更加寬闊自由、發展更加順暢。
風險與機會并存
“高回報伴隨著高風險,這是共識。與其在競爭激烈的建筑“紅海”里肉搏,不如另辟捷徑,探尋建筑市場的‘藍海’,無限風光在險峰。”作為“領袖”,李文健具有超強的膽識和魄力。
“政府信譽風險、財政預算風險、國家政策變化調整風險以及其它不可抗拒和預知的風險,讓很多企業在BT項目這塊誘人的蛋糕前猶豫、止步而喪失時機。”但業內人士認為,任何建筑項目都存在著風險。BT項目大多是政府基礎市政建設和民生工程,工程資金來源、預算、審批一般都有嚴格、規范的程序。如果是企業以融資方式實施BT項目,政府、銀行、企業三方將共同監控和管理資金的走向和使用。而且BT項目因為牽扯到政府信譽,以及影響到對外招商形象,政府更承擔不起違約的后果。
“我們不能因噎廢食,BT項目考驗的就是企業的風險防控、掌控能力以及各方面的協調應對能力。”面對BT項目的重重風險,中太建設集團董事局李文健強調的是風險意識的加強和能力的掌控。
讓專業人士做專業的事情。在實施BT項目過程中,中太建設集團未雨綢繆,先后與風險投資顧問公司、咨詢管理公司以及建筑領域的專家學者建立了緊密的戰略合作關系。同時,投資建設工程信息中心,使BT項目具備了“千里眼、順風耳”能力,為日后BT項目的“大兵團”作戰,提供了強有力的信息和技術支持。
未來的中太建設集團,在依靠1+16模式穩步增長的基礎上,將以更加穩健地步伐,進軍BT項目領域,實現企業轉型升級,開拓企業發展新的增長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