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中太建設集團的報告之三----機制創新篇
機制創新、良性發展
本報記者尚丹寧 通訊員鐘崇鶴 孫彥池
“向改革要動力、向機制要活力、向技術要實力、向管理要效益”。李文健上任伊始就針對阻礙集團發展的痼疾開出了一劑良方。
1997年李文健接手中太時發現,原國有企業的體制機制已經嚴重禁錮了企業的手腳,在市場經濟的大潮的沖擊中,企業很難實現大的突破和發展。為此,提出李文健提出了“內抓管理、外闖市場,內強素質、外樹形象”的理念和“向改革要動力、向機制要活力、向技術要實力、向管理要效益”的工作方針,在企業全面推行改革,尋求新的發展。
從“解放”頭腦到“放開”手腳
中太建設集團從改革人事管理機制開始,精簡機構,充實一線,責任指標掛鉤,實行領導成員年薪制,管理人員崗位責任制,把責任、貢獻、待遇緊緊連在一起。此機制一出臺,就大大激發了員工積極性和創造性。
緊接著,中太建設集團又緊鑼密鼓地改革經營管理機制,實行大財務制度,提高了企業的經濟效益。改革管理程序,在人財物的全面經營管理上全方位推行科學化、程序化管理,提高了企業的管理素質。打破常規經營理念,不斷確立企業發展新目標,推動“做強做大”,不斷激活企業的發展動力。
1997年9月,李文健亮出了搶抓機遇、迎接挑戰的企業發展新思路、新理念:“企業要發展,必須有一個超前的市場意識,必須有一個站得高的經營策略,必須有一個科學而嚴謹的領導班子!辈⑶揖唧w提出了“三四五六”的工作思路。樹立以人為本、競爭創新,以質為根、立足市場,以誠為德、服務顧客的三個經營理念;向改革要動力、向機制要活力、向技術要實力、向管理要效益的四條工作方針;班子成員要做到帶頭解放思想,帶頭真抓實干,帶頭團結同志,帶頭擔當風險,帶頭廉潔自律的五個帶頭要求;內抓管理,外闖市場,內強素質,外樹形象,兩個文明一起抓,兩個效益同提高的六條工作思路。
長期以來,中太建設集團堅持以人為本、以文化人,把人性化管理貫穿于全員、全過程、全方位,通過出臺機關工作、施工技術、安全生產、文明施工、工程質量、經營財務管理、行政物業管理和企業品牌戰略、企業文化建設、黨建目標管理、精神文明建設、企務公開、廉政建設等全方位的規章制度,將集團上下人、財、物的全面經營管理推向了科學透明、規范有序的運行軌道。為適應特級資質企業發展需要,加強全國各區域的項目管理,2008年以來,中太建設集團投資300多萬元,建立了綜合信息管理系統,實現項目的全程監控,最大限度地規避了項目建設的風險。
“二次改制”讓企業駛入發展“快車道”
2004年,中太建設集團完成了國有企業的改制,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實現了經營機制的徹底轉換,國有資產全面退出,公司員工人人持股,從根本上消除了“產權不清、責任不明”的弊端,開拓了企業發展的新局面。同時,以市場為主導,對下屬單位進行改組、完善、調整和提高,擴大經營規模,拓展經營渠道和空間,先后組建了多家控股子公司,理順了經營管理關系,并于2002年組建了企業集團,擴大了經營規模,增強了市場競爭力。
2005年,中太建設集團實現了企業的“二次改制”,由“有限責任公司”提升為“股份有限公司”,提升了企業的檔次,增強了市場競爭的實力和能力,擴大了企業發展新的空間。中太建設集團按照“發展才是硬道理”的理念,堅持不斷改革和不斷創新,以改革促發展,以改革求發展,一切以企業的發展為基準,打破了制約企業發展的各種條條框框,凡是對企業發展不利的,就堅持摒棄、堅決改革;只要是能推動和促進企業發展的,就堅決實施、堅決推進,從而有效地激發了企業的創新能力和活力。
最令人稱道的是,在企業的全面改革中,中太建設集團始終保持了職工隊伍的穩定、企業的穩定,成為廊坊國有企業穩定改制、成功改制的第一家企業。
按照精細化管理的內在要求,完成推進了三個體系國際標準認證,全面建立起專業化、精細化、信息化、數據化的科學管理程序和工作流程,使各項工作簡捷化、科學化、程序化。將集團的人、財、物的全面經營管理納入了規范有序的科學管理,使公司的發展全方位駛入了全方位的變革和創新、科學發展的“快車道”。
“兩權”分離讓企業結構更加明晰
從2006年下半年開始,中太建設集團導入專業的管理咨詢策劃,進行了全面的組織結構設計,制定了產業定位、管理模式、管理程序、運行機制等各個層面的完善有效的管理體系方案,實現了企業管理的標準化、規范化和效率最大化。
2007年10月,集團董事局決策層與總裁執行層分離,董事局從宏觀戰略上把握集團發展方向,總裁執行層充分貫徹體現執行力。
為了培養一支適應市場發展需要的、高效的管理、執行團隊,企業推行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精簡機構,實行“能上能下、能進能出”機制,高管層變得更加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實施崗位責任制,明確部門職能、熟悉個人工作流程和職責、績效體現結果,激發了高管人員的工作積極性,提高了工作效率。
走出“五顆子”下活一盤棋
第一顆子是實行“三個跨越、四個一體化”戰略定位。
集團根據當前形勢,運用科學發展的思維,前瞻性地分析行業走向,以持續推動公司長足發展為目標,構筑了保障公司強勢發展的戰略體系。帶動市場業務全面向高端轉型,培育和增強公司三大能力:對特大型、高精尖項目的“一站式”優質服務能力,擴大業務收入、降低經營成本及經營風險的能力,實現較大盈利與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向鐵路工程跨越;向政府投資污水處理、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跨越;向設計施工總承包項目跨越;實現“四個一體化”:設計施工一體化、資本運營與生產經營一體化、投資與生產一體化、國內市場與國外市場一體化”的目標。在承攬項目總產值中,要充分體現利潤率高、專業化水平高的項目,
第二顆子是細化管理、風險掌控。
精心培育當地市場,整合關系,先做工程,然后做業績。對項目業主實施前期風險評估,嚴格審查立項手續、規劃以及資金撥付能力,盡量選擇當地有影響、能體現高、精、尖技術含量高的工程項目和政府形象工程,并爭取當地工程項目的省、市工程質量獎項,以彰顯企業實力和品牌。
第三顆子是劃區管理,延伸管理平臺。
針對集團管理點、面廣的情況,將全國內外化為華東、華南、華中、華北、東北、西北、渝藏、湖北、港臺、境外10個區域,集團負責人事權、合同權、資金管控權,其它工程管理、市場開拓、技術質量、文明施工建設等方面職責下放給各區域,實行風險等級掌控,把安全事故消滅在萌芽狀態之中。
第四顆子是實行股份制改革。
對項目經理實行不同的責任承包方式,一是工資制,風險和利潤由集團承擔;二是包干制,高風險高回報;三是按點收費,按照項目經理與集團持股比例,利潤共享,風險共擔。
第五顆子是重視人才和品牌戰略。
近兩年來,總部先后招聘了10多名博士、碩士生和70多名本科生,同時,還招聘了60多名有經驗、有技術職稱的高等技術人才,充實到集團的管理隊伍中,提高企業人才市場的競爭力。
“四大”措施助推企業步入可持續發展之路
推動資質增項,延伸建筑產業鏈。以資質為杠桿,有力地撬動公司進軍高端市場、提升企業層次和整體競爭能力。2009年集團先后共申請通過6個資質增項。資質總數已經達到了一個特級資質、十個一級資質,資質總數在河北位列第一。
擴寬銀企合作空間,強化保函信用保障。根據國內長江以南發達地區和國外承接工程項目要求,集團先后與銀行達成抵押協議,獲得了建設銀行廊坊支行9個億、中國銀行廊坊支行16個億,其中1億5千萬現金的銀行保函信用,用于集團工程履約保函、投標保函、預付款保函等。
增強技術儲備,提高企業領先市場的核心競爭力。近兩年來,中太建設集團共發明專利4項。創新12項施工新技術,其中4項達到國內領先水平,8項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在河北省批準的13項工法中,其中有5項達到國家級工法水平。
建立“引進急需人才,用好現有人才,穩定關鍵人才”的用人機制。中太建設集團優化資源配置,建立任用、培養、薪酬等人才激勵機制,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方法,對外招聘執業資格的專業人才。結合公司實際,固定每月的第二個星期六,高薪聘請知名教授、職業經理人對內部專業技術人員、管理人員進行培訓,不斷地提高培訓質量,以效益為中心,以人才需求為前提,真正把培訓工作作為提高員工綜合業務能力與業務素質的有效保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