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太,由中國人民解放軍基建工程兵352團整建制集體轉業的建筑企業。在現代工業文明進程中,她用49年時間,完成了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華麗轉身,演奏了一曲鋼筋混凝土交織的炫美樂章。
49年中,軍人的血性與商人的精明在她的血液中完美融合,在市場經濟這看不到硝煙的戰場,中太砥礪前行,臥薪嘗膽、縱橫捭闔,書寫了一部中國建筑史上的傳奇。
 ■中太大廈落成慶典
1誕生 援老筑路一尖兵
1963年3月,根據國家經濟建設和戰備需要,經周恩來、谷牧等建議,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決定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基本建設工程兵部隊,擔負國家基本建設重點工程和國防工程施工的任務。
1966年8月,中央軍委抽調軍委工程兵53師120團、121團、116團及師直部分骨干組建工程兵建筑179團(中太建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前身),劃歸工程兵52師建制,駐地河北省定縣(今定州市),并在阜平縣、邯鄲峰峰礦區,陜西閻良機場等地進行國防施工。新組建的179團主要負責國防建設,中太老職工回憶,“我們曾在云南建水等地打坑道,修路放炮,和石頭打交道。”
建國初的國防項目大多隱匿在深山老林,工程兵出發前除了必備工具,還得背上刀槍彈藥。先派一個排翻山越嶺,修建臨時宿舍。鋪板、被包、槍支彈藥等單兵負重達120斤。“很多時候都是連走帶爬,運完裝備還有米面油、鋼釬十字鎬、輕便柴油鉆孔機、炸藥雷管帳篷等需要一趟一趟背進山。”
在這個特殊年代,苦點累點都不算啥。“戰晴天、斗雨天,不過星期天,讓毛主席睡個安穩覺。”加班加點成為179團的自覺行動。
在坑道作業中最重要的安全隱患是石頭坍塌。坑道掘進時,安全員隨時攥著一把石渣,“坍塌開始時,會掉小石渣,有三五秒時間撤離。但打風鉆噪音太大,下邊除渣的人無法聽見喊聲。一見情況不妙,我就往打風鉆人頭上甩石渣。大家會誤以為要掉石頭了,兩秒鐘就跑出來了。”
1971年,179團戰天斗地進行國防施工之時,越戰爆發。當年5月24日,軍委指派179團出國老撾援筑修路,保證戰備物資及時運往前線。
時任3營12連4排長的原中太集團副董事長向希春老人回憶,“筑路前先要構筑防御工事。荷槍實彈的士兵架起機槍、掩體后,其余戰士才能干活兒。”嘩啦的槍栓聲、機頭大張的槍支,頭頂上不時呼嘯而過的美軍轟炸機群,戰爭氛圍刺激下,筑路士兵神經緊繃。“B52轟炸機望去像只老鷹,旁邊跟著幾十架小麻雀似的護航戰機。”向希春笑著說道。
然而正是這些小麻雀讓向希春他們切身感受到現代戰爭的恐怖。一次向希春等人在高炮營開會,突然一架戰機墜落在會議室外50米處。“戰機攜帶的導彈就在我們身邊不斷燃爆,幸虧我們及時鉆進防空洞才幸免于難。”
此后3年179團在沒有大型機械輔助下,硬是靠雙手、斧子、砍刀等工具在老撾完成南烏江沿岸新西線33公里等級公路修建,云南邊界至老撾豐沙里縣88公里公路返修、鋪設瀝青路面任務,受到總參謀部、總政治部、外交部、交通部、外經部聯合嘉獎。
 ■戰士們在抗美援越前線運送鋼管等物資
2轉業 市場經濟遭遇滑鐵盧
自老撾戰場載譽而歸的179團,回國后番號改為基建工程兵352大隊(1981年改稱基建工程兵352團),肩負國家基本建設任務。番號雖變,激情未減。老一輩中太人先后征戰航天部基本建設、湖南東江水電站大壩、天津大港油田等大批國家重點建設項目,為共和國的繁榮富強貢獻著自己的辛勤和智慧。
日子就這樣一天天過去,352團認為,自己會吃一輩子軍糧。然而,一切在1982年發生了轉折。當年,中央軍委決定裁軍百萬,基建工程兵被撤銷編制。1984年12月15日,352團整建制轉業為全民建筑施工企業,地點在廊坊,更名為“廊坊市建筑工程總公司”(后改為:廊坊市城市建筑安裝工程一公司)。
但整建制轉業,并不是軍裝換便裝這么簡單。全團2000多人,每月人吃馬喂的開銷不是個小數。政府沒給一分錢,352團把壓箱底的錢掏了出來,先將攤子在廊坊鋪了起來。
中太黨委副書記、工會主席鐘崇鶴回憶,上世紀80年代初廊坊只有金光道、新華路兩條柏油路。放眼望去,全是平房、土路。“之前三五毛錢一斤雞肉,我們來之后漲到了9毛……”鐘崇鶴說。
352團整建制轉業給廊坊帶來的影響遠不僅如此。廊坊市電大教學樓、天都酒店、廊坊移動大廈等見證廊坊繁榮崛起的地標性建筑全部出自中太之手。作為整建制轉業的工程兵部隊,中太帶來的吊車、鏟車等大型機械對廊坊建筑市場影響深遠。同時,得益于過硬的單兵素質,但凡廊坊舉辦建筑行業技能比武,中太幾乎回回包攬頭名。
單兵素質硬、機械裝備強,兵強馬壯的中太準備攻城拔寨,續寫輝煌。然而,作為計劃經濟時代的鐵軍,中太低估了市場經濟這場看不到硝煙的戰場中的種種機鋒、兇險。
1993年,中太推行“項目法施工”,管理層與作業層分離,改變施工組織方法,變革施工組織機制,拉開拳腳準備在市場經濟中好好闖蕩一番。然而不到半年,中太管理層與作業層矛盾突出、尖銳,無法繼續實行下去。“這種辦法就類似于公司只收管理費,將職工撒到市場拉業務。可是作為外來戶,沒有資源就找不到工程。1993年起企業連年虧損,到1997年,累計虧空達1035萬元。不僅沒能攻城拔寨,中太連原有的陣地也被別的建筑企業鯨吞虎噬,連職工正常工資都無法發放。收入得不到保障的職工只好四處打零工、擺攤賣菜、賣水果。向希春回憶道。
短短十余年,這只曾經的軍中驕旅,落寞如斯。然而流淌在骨子里的軍人血性和尊嚴,使中太絕不甘心就此放棄,他們在等待、隱忍。
既然黑夜已經降臨,黎明還遠嗎?
 ■齊心協力筑路施工
3改革 絕地反擊轉乾坤
1997年9月12日,黎明的曙光打到期待已久的中太人身上——38歲的李文健被任命為中太總經理。上級提出的條件是:當年要減虧200萬元。
在當時連年虧損的中太,李文健任處長的四處可謂“四處飄紅”:在李文健的帶領下,到1997年8月,四處累計上交管理費100余萬元,全處人均年收入超萬元……
屋外花紅柳綠,生機勃發。但李文健卻感到透心涼:軍心渙散,辦公區毫無條理,生產區物資零亂一片狼藉——更別提1035萬元呆賬了。然而面對老戰友深情、信任的目光,李文健的目光逐漸變得堅毅。
上任伊始,李文健帶頭得罪人——制定出臺機關工作、施工技術、工程質量、經營財務管理等規章制度46項、300多條受檢項目。中太這臺趴窩的戰車被拽上軌道緩慢前行。
作為一家建筑企業,必須用項目說話。中太規定,凡是我們承建的工程項目,無論甲方如何要求,都必須按照優良標準做。同時,從業務技術培訓起步,統一對工程技術等專業人員考核、管理。每月23日雷打不動,逐項工程項目工地聯查考核,獎優罰劣。
此時,一個重新證明中太的機會來了:廊坊市北排渠改造工程,1998年廊坊市委、市政府為市民興辦的十件實事之首。工程指揮部要求4月8日入場,5月31日竣工,期限之前保質保量竣工獎勵10萬,每提前一天再獎1萬。面對這一機遇,中太人戮力同心,打出了一場漂亮的翻身仗:提前11天竣工,質檢全部達標。
談及此次會戰提前11天完工的秘訣,時任中太副總經理張國印感慨道,“應該感謝總工梁彥生果斷采用高壓混凝土輸送泵連續澆筑方涵側墻一次成功。感謝熟練掌握這一高新技術、不怕疲勞連續作戰的一線職工。”
如果說,北排渠改造會戰是中太“向技術要實力,向管理要效益”的經典戰役,那么河北工業大學學生公寓項目,則體現了中太慧眼獨具、敢想敢干的魄力。
1999年,河北工業大學廊坊校區籌建學生公寓。校方不拿一分錢,3000萬投資由承建方支付,在日后經營中獲取收益。面對這一新模式,很多開發商猶豫再三。而李文健卻立即拍板,干!在李文健看來,這個工程,除了4棟學生公寓,還有一棟食堂。建成后入住學生3000人。我們有20年經營管理權,每年可收益400萬,8年回本,還有12年賺頭兒。況且,還可安排一些員工就業,一舉兩得。
然而,此時中太手頭只有600萬資金。用600萬干3000萬的活兒,很多人都不敢想,“萬一建不下去,成了半拉子工程,可就賠慘了。”
不過李文健心里卻有另一本賬,“正在出售的華騰嘉園,可以回來800萬。再請施工隊伍墊點兒,就差不多了。”經與河北工業大學談判協商,2000年5月,學生公寓破土動工。此時,一些同行才回過味兒來,“李文健真敢干,有頭腦,市場意識強。”
經過市場經濟洗禮,愈發成熟的中太,1998年即實現扭虧為盈,實現利潤207萬元,每年盈利以26%的速度遞增。嘗到甜頭的中太2005年華麗轉身,公司由二級資質到一級資質,再到特級資質;從國有企業改制重組為中太建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亮劍市場經濟。
 ■國防建設會戰中搭設臨建
4抗震 向總書記立下軍令狀
正當中太人重整旗鼓,四處招攬工程之時,一場天災突然降臨中華大地。
2008年5月12日,8.0級地震突襲汶川,近7萬同胞罹難,舉國慟哭。作為曾經的人民子弟兵,中太人第一時間向災區伸出援手。
5月16日,中太9人搶險救災小分隊攜帶吊車、鏟車等專業設備晝夜行軍,奔赴重災區綿竹市漢旺鎮。19日剛至綿竹,鏟車剎油管斷了。救援隊員一咬牙,愣是在地上將銅質剎油管磨好,用釘子在銅管末端做了個喇叭口接好油管后,布滿油污血泡的大手打著火,轟鳴的鏟車疾奔而去。
抵達漢旺頭一天,設備車輛還未停穩,救援隊員便跳下車,“扔掉行李食品,加速救援。”中太救援小分隊隊員立即發動設備投入救援行動。
救援小分隊首先抵達東方汽輪機廠。依山而建的“十里東汽”,在地震肆虐下到處是殘垣斷壁。更要命的是廢墟下面掩埋的貴重精密儀器損失100多億元。據廠方介紹,僅一個20厘米長,10厘米寬的葉片,國產的就價值6萬多元,而進口的則高達20萬元。
小分隊隊長胡衛東二話沒說,立刻組織隊員操作機械進場。“由于受場地限制,吊車操作臂伸縮極為不便。加上搶救的都是精密部件,每做一次伸抬降動作,都得調整十幾次角度才能成功。生怕磕碰了這些寶貝。”胡衛東回憶說,“不僅如此,還得繃緊神經防止余震搗亂,吊車手每次下車都跟從水里撈出來似的。困了就在車里、爛泥潭子里瞇一下。”
與此同時,5月25日,原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親臨中太,為即將奔赴四川災區執行過渡安置房援建任務的突擊隊員壯行。“請總書記放心,我們保證圓滿完成任務!”中太董事局主席、黨委書記李文健與突擊隊員向總書記立下軍令狀。
軍令如山,中太四川分公司果斷放棄正在洽談的7億元工程,組織230名援建隊員和60多臺施工機械火速趕往援建工地。
然而過渡房援建點大多是池塘魚坑,三四級的余震不斷襲擾。援建隊咬牙打通道路,填埋水坑,爭分奪秒地進行基礎施工。餓了啃兩口方便面,渴了灌兩口礦泉水,困了就到臨建工棚窩一會兒。歇人不歇馬,24小時循環作業。就這樣6月15日,中太超額完成四川崇州市1500套過渡安置房任務,向胡錦濤總書記和災區人民交上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作為一個具有部隊光榮傳統和強烈社會責任感的軍轉企業,我們始終恪守‘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傳統美德。在抗擊非典、北方雪災、南方冰災、支援西藏建設和四川汶川等地震災區……處處都可以看到中太人的身影。”中太董事長燕振義說。
 ■2008年汶川地震搶險救災現場舉行入黨儀式
5亮劍 躍馬揚鞭抖戰袍
“胡總書記視察過的企業,我們百分之百放心。”這是2008年之后,與中太合作的建設單位和客戶說得最多的一句話。然而,在中太看來,這句話更是對他們的鞭策和警醒,“因為我們向總書記承諾過,所以一刻不敢放松對質量和工藝的追求。”
2009年6月3日,齊齊哈爾市創建安全質量標準化工地現場觀摩會,選在中太蒙牛液態奶項目工地舉行。
隔天,投資2.2億元的飛鶴(甘南)乳品加工廠項目花落中太。緊接著,中太又將黑龍江飛鶴項目收入囊中……
如今,哪里有飛鶴、蒙牛乳品業項目,哪里就有中太人征戰的身影,“中太旗幟”在乳品業高高飄揚,獵獵作響。
諸多中國乳品業“大腕”對中太“情有獨鐘”絕非偶然。
奧運前夕,中太攬下廊坊開發區飛鶴乳業9000平方米廠房建設工作。時值雨季,連綿的陰雨嚴重滯后施工進程。為此,中太實行總工程師、車間經理和班組長三級負責制,分層管理,共同監督。主體安裝與質監站驗收同步進行,與時間賽跑。上萬個焊點,一次性驗收合格,僅用80天圓滿完工。“不愧是軍轉企業,不愧是軍人出身,在如此惡劣的施工條件下,卻干出如此漂亮的活兒。”飛鶴乳業感慨道。
接下來,天津武清開發區蒙牛生產車間項目,提前6個月完成施工實現投產;四川平武近千套過渡安置房安裝任務15天完成;葛洲壩國際廣場創造“三天一層”施工進度……過硬的施工質量和速度,讓中太的名號越叫越響。
“人馬未歇的中太扛著‘打中太牌、走全國路、謀海外財’的軍旗,一路高歌猛進,全力征戰國內外建筑市場。無論是平沙莽莽黃入天的新疆戈壁,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內蒙草原,還是吳儂軟語的江南水鄉,群雄逐鹿的人文中原,抑或北非地中海沿岸等地到處都活躍著中太人的身影。”中太總裁張明禮娓娓道來。
藉此,中太迎來產值跨越式增長的黃金時期——從部隊剛轉地方后的5000萬元,到1999年的5個億的企業規模;到2008年的承接工程任務80多億元;再到2013、2014年承接工程任務的600多億元。中太不僅成為河北省建筑施工企業的排頭兵企業、而且邁進了全國建筑業百強企業(第3位),連續四年躋身于中國企業500強和中國民營企業500強(第68位)。并先后有1200多項工程被評為優質工程,400多項工程分別獲得國家“優質工程”、“用戶滿意工程”等獎項,奮發圖強的中太人,始終繼承和發揚了人民軍隊的優良傳統,實現了從基建工程兵到建筑行業尖兵的華麗轉身,成為了中國建筑業一張熠熠生輝的名片。
回首過往,這些遍布神州的建筑,如同無言的豐碑,記錄著中太人的酸甜苦辣。
展望未來,中太人厲兵秣馬,豪情萬丈。對中太而言,屬于他們的傳奇才剛剛開始…… |